2.1 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学校 “双一流”建设战略导向,依托国家和安徽省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高端人才引进 “一人一策”,在资金投入、政策配套、资源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以国家杰出领军人才、海外顶尖人才、企事业重量级人才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实现引 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做强一个学科。实施 “青苗人才工程” 、 “青托人才工 程”,造就一批具有学术发展潜力和学术领军人物潜质的青年优秀人才。实施 “青尖 人选工程” 、 “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在国内外有重要 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 以提升 教学能力为目的,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 务与支持。建立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度,通过资深教授的指导、项目牵引、校院帮扶 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和实现职业规划。完善新教师 “三助一辅”制度和青年教 师 “三种经历”制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制定《安徽理工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2.2 师资与生师比
学校现有教职工 4000 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国家级人才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4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 中国科协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安徽省特支计划 等领军人才23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8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6人,安徽省 教坛新秀37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1人。拥有国家级教 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8个, “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学校还拥有一支由4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 28 名(含海外院士 1 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500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10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615 人,具有高级职职称专任教师占比为 43.07 %;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28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9.99% 。
2021年,学校生师比为17.89:1。
2.3 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
2020-2021学年,全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计7828门次, 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755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授课教师均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占比为100% 。
2.4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08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214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7.20%。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30,占总课程门数的26.50%;课程门次数为 1148,占开课总门次的14.67% 。
2.5 教学经费投入
2020-2021学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764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159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513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83.73元。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稳定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和生均实习经费等指标基本保持稳定。
2.6 教学基本条件
2.6.1 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2097390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7905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1630.49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及其辅助 用)518099.52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 103330.54 平方米 ,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77050.11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9973平方米,运动场面积94594平方米。
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65.1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27.13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为26.92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6.09平方米,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5.50平方米,生均体育馆面积0.31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2.94平方米。
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330间,多媒体教室座位总数37661个,每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128 个,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2.6.2 图书资料
学校拥有图书馆(至善书院)1 个,总面积达48229平方米,设有书库、报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等服务窗口,阅览室座位数6385个。图书馆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对文献采访、分编、流通、检索等实行统一的计算机管理,并实行RFID自助借阅。
图书馆现拥有纸质图书281.02万册,生均80.26册; 知网、SD 等中外文数据库24 个,通过镜像安装、远程授权、省数图联采共享等方式,电子图书214.6 万册,学位论文1001.3万册,电子期刊 96.6万册,音视频10.6万小时。2020-2021学年图书流通量达到6.83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291.65万次,下载量237.49万篇次。
2.6.3 教学科研平台
学校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 研究院(共建)、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5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 36 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 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0 个。拥有实验教学中心 33 个、实验室500多个。教学科研平台 全部向本科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