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专业和课程建设

  3.1 专业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 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以学校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为引 领,科学规划、合理谋划、分类建设、动态管理,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建设一流 本科专业(群);以推深做实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统纲, 转变专业建设理念,创 新体制机制,全员行动、全过程推进、全方位履责; 以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为契机,压实学院和专业带头人责任,落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坚持 “以本为 本”,推进 “四个回归”。着力国家专业认证(评估)工作和 “新工科、新医科、新 文科”建设,整体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将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 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满足国家和安徽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 教学研究型人才的需要。

  专业建设将紧紧抓住 “一个目标”,实现 “两方面跨越式发展”, 高质量完成 “八项重点任务” 。“一个目标”,即专业建设各项关键指标大幅提升,支撑学校“进 入国内理工大学先进行列”发展目标。“两方面跨越式发展”,即从“专业内涵建 设”和 “标志性专业成果建设”两方面重点发力,在增强专业发展内生基础性源动力 的同时,快速增加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评估)专业和 其它国家级专业建设成果的数量。“八项重点任务”,即围绕一流专业、专业认证(评 估)和专业内涵建设,重点从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建设主体责任、师资队伍建设、实 践教学保障、专业质量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领域逐步落实发展举措,高质 量完成 8 个方面重点工作。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体制机制,建立专业预警和撤销 制度,逐步淘汰人才培养基础薄弱,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饱和的专业;积极争取国家 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投入建设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发挥特色优势专业建 设的引领作用;努力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立理工、 理工医 、理工文管和其他门类专业间的协调融合发展,争取打造 3-5 个在国外有重要 影响的专业群。建立专业建设责任制,落实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和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工科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学校第七届党代会 提出的创建 “双一流”奋斗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知识创新、科 技进步以及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依托学科特色优势,优先设置适应新经济发展和现 代产业体系需求的新工科专业和紧缺专业,积极鼓励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逐步 淘汰人才培养条件薄弱、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饱和的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 业方向,延伸专业内涵。近 3 年,学校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 工程、智能建造、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等 7 个新工科专业,获批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 项、省级 7 项。

  医教研协同创新,推进新医科建设。学校立足理工医交叉融合, 以工业粉尘防控 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职业健康安全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依 托,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全力推进新 医科建设。成立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安徽理工大 学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等创新发展平台,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淮河能源控 股集团职业病防治院等共建职业健康安全类实验室。学校奋力推动安徽理工大学医学 教育精彩 “蝶变”,建设有特色的医科,打造 “职业安全健康”的学科样板,增强竞 争力和影响力,推动形成强劲学科增长极;发展高质量的医学,树牢以健康促进为中 心的医学发展理念,建设 “职业卫生工程”等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夯实第一附属 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加大高素质医学人才供给。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带动专业整体发展水平。学校获批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绘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 控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等 16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 10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国家一流本科专 业 “双万计划”申报建设为引领,分析差距,投入建设,提升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水 平。重点投入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年度计划和考 核制度,对表对标理清各专业建设目标,各环节存在差距,落实建设任务,形成任务 明确、责任明晰、思路清楚、工作实干的专业建设思路。新增省级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 专业 8 个。

  3.2 课程建设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先后出台《安徽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 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安徽理工大 学推深做实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安徽理工大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逐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课程育人新模式。学校成立课程思 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团队,按照 “最初尝试、扩大试点、逐步推广、全面覆盖”的思路 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新理念,科学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 的关系;抓住关键, 凸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服务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 润渗内化教学;沟通协作,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互补互通;强化保障,将课程 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大背景下,提升工作效率和物质保障。以政策制 度为规范, 以选树典型为引领、以氛围营造为条件,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以教师培训 为手段, 以条件保障为基础,全面开创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 示范中心 1 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2 个、教学名师 2 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3 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80 门。学校获 “安徽省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勤学驿站(城市与大学)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hd/anhui/521.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