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分析
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1892名毕业生中,按其就业单位的性质划分,占比如下:
表2:2023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构成
单位性质 | 就业人数 | 就业占比 |
其他企业 | 1573 | 83.14% |
机关 | 142 | 7.51% |
其他事业单位 | 75 | 3.96% |
国有企业 | 30 | 1.59% |
农村建制村 | 24 | 1.27% |
三资企业 | 17 | 0.90% |
城镇社区 | 11 | 0.58% |
中初教育单位 | 11 | 0.58% |
医疗卫生单位 | 7 | 0.37% |
高等教育单位 | 1 | 0.05% |
部队 | 1 | 0.05% |
今年各类性质的企业仍是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其中以民营中小微企业居多,由于社招毕业生的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较往年大幅上升。
4、毕业生落实去向地区分布
我校2023届已落实毕业去向的2230名毕业生中,安徽省内的有1379人,占已落实去向毕业生的61.84%;其中456人在合肥市(不含四县和巢湖),占已落实去向毕业生的20.45 %;有851名毕业生选择在省外工作或求学,占已落实去向毕业生的38.16%,其中江浙沪地区639人,占在省外工作求学的毕业生的75.09%。
今年安徽省内仍旧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我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等形式,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通过参观、实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提前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动员毕业生留皖就业,在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出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其次为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省市。结合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状况来看,安徽省生源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绝大部分不愿意离开安徽本省,造成了择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我校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择业方向已经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随着省内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5、男女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年,我校男女毕业生数分别为2855人和411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男生去向落实率为66.48%,女生去向落实率为80.78%,女生就业比例高于男生,从而反映出男女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并没有遭遇整体性别歧视的问题。
6、“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状况
2023年,我校有困难群体毕业生191人,学校优先为这部分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并根据省人社厅和教育厅的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毕业生申请了求职创业补贴,同时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分类建立档案,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毕业班辅导员为联络员,建立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对有不同需求的困难群体毕业生安排专人进行职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岗位推荐,截至2023年12月31日,191名困难群体毕业生中,有180人落实了去向,去向落实率94.24%,远远高于全校整体水平。
7、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今年我校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从事这几个行业的毕业生占到今年毕业生就业总数的六成以上。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3.40%、制造业占比10.7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比10.11%、建筑业占比8.9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8.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8.3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7.66%,其他诸如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采矿业等均占比较少。由于社招毕业生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比较去年大幅上升,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占比仍较大,这与我校的专业设置相吻合,反映出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在我校对毕业生择业引导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职业发展前景,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建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地引导和干预下,毕业生开始越来越注重职业与专业的相关度,能够学以致用,对建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