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毕业生集中流向实体经济,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根据对签约就业 (包括签就业协议就业、签劳动合同就业、定向委托培养回原单位就业、基层项目就业等, 以下同) 毕业生行业 流向分布的统计结果 (图 6) ,2022 届毕业生流向制造业的人数比例最高, 为 45.79% ,较 2021 年增加 7.39 个百分点;其后依次 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1.3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19%)、金融业(7.68%)、卫生和社会工作(6.1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72%) 等。总体而言, 毕业生行业分布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吻合。
分学历层次来看,签约就业毕业生中,44.64%的本科毕业生和46.24%的毕业研究生流向制造业。毕业研究生进入科研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比例相对更高, 本科毕业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的
比例高于研究生。
4.毕业生首选长三角经济圈,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华东地区为主 ,在签约就业毕业生中, 83.26%的本科生和 86.43%的研究生面向长三角经济圈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就业 。此外毕业生流向较多的省市还有广东( 3. 11%)、山东(2.56%)、北京( 1.53%)、福建( 1.09%)等。
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如图 9所示。 2022 届签约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 71.94%,到华东六省就业的占 15.98%,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 5.81%;与 2021 年相比, 本科毕业生在沪就业的比例减少 1.43 个百分点,面向华东六省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增加 2.36、0.07 个百分点。2022 届签约就业毕业研究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 69.08%,到华东六省就业的占 20.99%,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 4.37%;与 2021 年相比, 毕业研究生在沪就业的比例增加 0.70 个百分点,面向华东六省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减少 1.15、0.10 个百分点。
5.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领域,基层就业积极踊跃
2022 年,学校紧紧围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79 号) 等有关文件精神,认 真贯彻执行《华东理工大学就业引导工程实施方案( 2021-2025年)》,大力弘扬基层就业主旋律,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就业的引导扶持力度。学校举办“砺公计划”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训练营 ,面向有意愿赴基层公 共部门就业的毕业生, 系统开展公考公告解读、考试进阶培训、教师资格证、事业单位、军队文职等专题培训,积极推动毕业生赴基层干事创业。据统计, 2022 届基层就业 (包括县级及县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中小企业、应征入伍等) 毕业生共计 1669 人, 占毕业生总数的 21.73%, 占落实工作毕业生总数的 31.24% 。其中 9 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7 人参加 研究生支教团, 10 人入选各地选调生项目, 9 人应征入伍。 1 人入选教育部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基层就 业人物,82名应届毕业生被授予基层就业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42人获得就业引导奖金奖励, 奖励金额总计 22.7 万元。
6.进校园招聘单位数量增加,岗位供给小幅上升
2020 年以来,学校严格按照“科学有效防控、安全有序招聘” 的原则, 分时段、分批次、分区域计划开展校园招聘活动。面对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的影响,学校提前谋划重点 ,适时调整策略,快 速完成了从线下宣讲招聘活动到线上“云市场”的无缝衔接,确保了岗位信息的充足供给。据统计, 2021~2022 学年来校招聘的用 人单位总计 49420 家次, 其中通过线下宣讲会、招聘会形式进校招 聘的单位 1320 家次,参加线上宣讲会、招聘会的单位 48100 家次。将从网络、邮件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等各种渠道获得的招聘信息汇总统计, 全学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总数为 42354 个, 较上年增加 16.63% ,呈现逆势上升态势。 岗位信息供需比( 岗位需求人 数/毕业生总数) 约为 5.52: 1 ,高于上一学年 ( 5.08: 1 ),但仍 低于疫情前水平。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岗位信息供需比如表 6 所示。
表62022届毕业生岗位信息供需比统计
毕业生类别 |
毕业生人数 |
岗位需求人数 |
岗位信息供需比(岗位需求人数/毕业生人数) |
本科 硕士 博士 |
4052 3181 446 |
22188 17568 2598 |
5.48:1 5.52:1 5.83:1 |
总计 | 7679 | 42354 | 5.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