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协同联动, 明确“责任使命”
学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一把手”工程实施,凝聚全员合力,不断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学校多次召开全校工作会议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实责任, 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和工作协同体系,持续推进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协同。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机制, 结合学科评估、教学评估、双一流建设等目标, 探索构建就业引导成效对招生、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深化就业引导成效评价机制,打造就业工作生态圈,持续优化就业布局,提升就业质量。11月3日,作为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建设内容,学校举办2022年上海市高校新时期就业育人工作研讨会,共同探讨和推进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思想引领, 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的报国志向、学术志趣和行业情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完善优先签约机制,在毕业前夕,面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701所、708所、711所、726所、 中国航发商发、中国商飞等重点国企(央企) ,举办就业协议书集体签约仪式和毕业生集体入职活动,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引导毕业生扎根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加强校院两级“毕业生远航教育”活动,将毕业典礼作为全体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课,激励青年学子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勇往直前。此外,学校通过评选黄旭华奖学金、智造顺德奖学金、弘毅公共服务奖等,引导毕业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三、坚持靶向引导, 拓展“核心市场”
学校进一步明确就业引导方向,优化就业结构,不断完善与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相 匹配的就业引导目录,通过多维平台的融合,畅通输送渠道,拓展就业机会,持续引 导毕业生积极投身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领域就业创业。
一是因势利导,多维度拓宽人才输送渠道。一方面,学校积极响应书记校长访企 拓岗行动,全年联系用人单位 250 余家;举办线上线下招聘双选会 30 余场(其中线 上 26 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 10 万余个。学校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大型国企等单位, 组织开展临港招聘专场等活动;联动校内科研院、校友会等相关部门,相继开展线上 招聘活动,如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科创企业招聘会等,扩大岗位供给。另一方面, 依托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宣讲会、恳谈会和交流会 等模式,邀请国防军工、重要央企等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对接;通过行业讲 座、单位走访和就业实践等模式,引导更多毕业生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此外,学校开展研究生长周期深度实习实践专项计划,建立了 30 家重点单位长周期 深度实习实践基地,助力就业引导有效推进。二是强化指导,推进基层就业工作落实 落细。本年度, 学校进一步落实校院领导定期走访看望毕业生制度。学校党委书记、 校长带头,相关校领导和部门同志赴贵州、湖南等地看望慰问选调生校友并座谈,关 爱校友成长。学校积极宣传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对选调生的引导、选拔和推荐。 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持续推进“基层就业训练营”建设,组织主题宣讲、实践学 习、模拟考试等活动,对同学们开展系统培训,确保指导精准到位,增进学生对基层 工作的了解,强化基层工作信念,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提升岗位 胜任力。另一方面,学校将人才输送与校地合作紧密结合。学校与基层组织部加强联 络,与地方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全方位开展校地合作,为有志于从事基层服务的学 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在暑期开展挂职锻炼活动,选派优秀大学生前往全国
各地,通过政务实习、走访调研等形式亲身参与基层工作,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收获、在锻炼中成长。此外,学校邀请基层优秀校友代表开展交流座谈,分享工作心得体会, 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岗位;同时在宣传引导上用力,广泛宣传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充分发挥优秀校友榜样力量,在校园中营造“服务国家、 服务社会”的就业氛围。 三是营造学术就业氛围,继续支持优秀博士毕业生赴国际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高 水平学术研究。各院系充分利用学术沙龙、青年学者论坛等形式,邀请获评优秀博士 毕业生发展奖学金的校友分享在一流团队从事科研的经历和收获;学校继续不断跟踪 获评毕业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关心他们的学术成长,协助解决遇到的实 际困难,并引导他们学成后归国效力。目前已有毕业生陆续回校任教 ,高水平学术就 业成效初步呈现。
此外,学校进一步优化优秀毕业生覆盖范围,对于赴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单位及其他重点引导单位就业、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继续从事 科研或教职岗位的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获评校优秀毕业生,2022 年优秀毕业生 获评人数较 2021 年增长 28.02% 。
四、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指导服务”
一是继续深化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生涯教育和就业 指导的重点,不断完善全程化、多维度的生涯支持体系。从本学年起两年内,学校全 面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和方法建设,针对新时期就业育人的要求 和学生成长需求,分层分类梳理就业教育内容框架和形式,重构本土化生涯教育体系, 加强就业精准化引导;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选送就业思政教师参加各 类生涯主题线上线下培训;购置新生就业前置调研系统和大学生就业诊断精准就业指 导服务项目,为新生和毕业年级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生涯服务。二是不断优化服务质 量,创新服务平台。学校鼓励毕业生通过网上签约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不断优化毕 业去向鉴证、报到证申请等线上办理流程,保障毕业生在疫情期间顺利就业;持续开 展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校准与核查,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规定,提高就业数据的准确性;不断加强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培训和指导,发挥辅导员队伍在“稳就业”工 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指导服务。
五、坚持问题导向, 夯实“帮扶底线”
学校聚焦重点群体,进一步加强“管-辅-送”一体的帮扶体系建设,坚守“应助 尽助,不漏一人”的帮扶底线。遵循“校院联动、全面摸排、专人负责、及时反馈” 的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关心指导未就业学生群体,不断推进求职困难毕业生的信息管 理和危机预警工作。一是强化多方联动,建立毕业生就业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 年级思政、班主任、导师的主观能动性,职责到人,全方位开展摸排工作。为每一名 未就业学生建立“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求职台账,做到未就业学生信息全覆盖、就业 进程全掌握,全年共排摸毕业生近万人次,为重点群体毕业生建立个性化求职台账。 二是充分调动资源,开展全方位精准帮扶。学校组织未就业学生座谈会 8 场,充分调 研学生就业意向、存在问题和需要求助等事项;按学科群建立就业帮扶“校- 院-生-企” 协同工作组,利用新媒体精确推介求职招聘和就业指导信息;举办面向求职困难重点 群体毕业生的线上双选会 2 场,吸纳用人单位 359 家,提供岗位 1929 个,参与学生 800 余人次;举办毕业生求职技能与职业素养强化训练营,通过线上授课、工作坊等 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导,参与学生 1200 余人次。三是注重成效反馈,促进帮扶 体系可持续发展。学校开通毕业生在线咨询及快速反馈通道,及时掌握毕业生求职进 程中的思想动态和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学生提供咨询不断线服务;关注未就业学生求 职进程,利用大数据技术预警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 推进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不断完善帮扶体系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