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多手段促进行业内就业
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努力推动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 提高毕业生 就业专业对口度。我校牵头组织纺织服装高校 2022 届毕业生空中双 选会, 联合纺织服装类高校形成品牌优势, 共同开拓和共享优质就业 资源。通过与纺织人才、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北京时尚控股集团、服 装人才网等服装纺织行业重点机构开展合作,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 和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 推进就业岗位稳量增质。通过与纺织人才交 流培训中心的紧密合作,扩大行业内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知晓面, 提升我校的行业影响力。 我校与行业内单位积极互动,与时尚控股集 团、爱慕、仪征化纤等多家大型集团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推动更多的毕业生到行业内就业。
(4) 多层面加强校地合作
为加强校地合作, 助力、服务产业集群地城市建设, 发挥民营企 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推送更多毕业生到南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 就业。我校特邀海宁市、温州市为毕业生举办专场双选会。 在北服- 海宁人才对接会有中国皮革城、中国家纺城、 安正时尚集团等海宁市 19 家重点企业参加。在温州市鞋业服装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有浙江 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报喜鸟服饰、森马服饰、红蜻蜓鞋业等 34 家知 名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贤纳才, 提供就业岗位 148 个, 计划招聘人数688 人。 结合温州市鞋服产业人才需求,学校加强实习实践资源引入 及政策宣传引导,今年我校有 22 名毕业生到温州企事业单位就业。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是我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学校深入拓展南 方市场, 瞄准温州特有的创业精神, 深耕细做,率企业主动作为的魄 力,结合学校优势特色,与温州市合作共建“高校人才工作联络站”, 实现与温州政企在人才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培养共赢、基地共建、 就业招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地间长期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
同时, 学校主动联系北京各区县人才机构, 传递北京生源未就业 毕业生信息及学生求职意向, 了解人才机构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为毕业生争取更多优质岗位资源。
(5) 多方位寻找就业新契机
在疫情常态化影响下, 学校全渠道布局拓展新就业空间,依据市 场需求, 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重点领域, 纺织服装行业及文化创意产 业探索线上、线下校企纵深发展, 与潘家园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展开互 访调研、座谈、专题宣讲、直播等系列互动,帮助学生了解新行业、 新趋势、新技能, 适应新变化。依托各自的特色优势,在创业团队入 驻、创新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资源对接、 项目孵化、品牌活动、毕 业生就业等方面共同推进,积极为人才储备、开发合作开启新的方向, 形成校企育人合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践落地。
(6) 多途径提升就业成功率
学工就业队伍主动联系百余家企业 HR,收集企业招聘信息,将毕业生应聘简历直接发送给企业 HR,点对点推荐毕业生, 提高毕业 生简历投递成功率。其中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学校大力推荐 下招聘我校 2022 届毕业生9 人。发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到就业工作中, 很多教师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为毕业生就业牵 线搭桥。 为学生搜集和发布全国各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 指导 有深造意愿的毕业生报考第二学士学位,为将来就业储备更扎实更丰 富的专业知识。
(7) 多维度挖潜内部岗位
我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做好 2022 年开发科 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科信厅函〔2022〕21 号) 等上级文件要求,学校设置科研助理和行政助理岗位, 为拟考研、拟 出国的毕业生们提供平稳过渡平台, 既保持了毕业生专业学习和科学 研究的连贯性, 也切实发挥了助理岗位“就业缓冲带”的重要作用, 在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同时助力毕业生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统 一安排部署开发科研助理、行政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工作。 根 据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依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积极鼓励各科研 项目组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成功完成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科研助理岗 位 10 人。同时学校积极向毕业生推送其他高校招聘科研助理的岗位 信息, 我校有 1 名毕业生成功应聘。 根据各部门用人需求, 学校设置 行政助理岗位并吸纳 12 名毕业生到岗工作。
(8) 多形式调动校友力量
学校校友会积极邀请校友企业及校友任职企业返校招聘,校友企业很受毕业生欢迎,仅其中一场 6 家校友企业的联合招聘会, 我校就 有近 400 名学生参与招聘宣讲活动。 学校注重培育校友意识、弘扬校 友文化,重视校友在就业促进与创业引领上发挥作用,经常性举办 BIFTALK 校友分享会,借助校友创业精神激励毕业生积极就业。
(9) 多领域开展访企拓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 署, 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 学校开展校领导访企拓 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工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为核 心,创新行动方式, 提出量化指标,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契合市场需求,构建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 作机制。重点走访我校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地域内的用人单 位, 调研行业及企业发展趋势、用人标准、岗位需求等情况,巩固重 点用人单位, 扩展用人单位数据库, 建立用人单位需求台账。找准合 作切入点,拓展就业新空间,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就 业招聘等方面实施常态化互访模式, 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共同发展。
5.激发家国情怀,思想引领基层就业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强化就业价值观引领的核心 地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培养正确就业观,激发学生家 国情怀, 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中, 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挥洒青春, 用实际行动担起时代使命, 为国家 建设输送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